活着是生命的力量,活得好是人生的态度

这个杀手不太冷

文/陆一

人越长大,越怀念小时候,因为小时候烦恼更少,快乐更多。

只是,我们眼中那些来自成人世界的压力和不快,也许远比《活着》中描写的轻松得多。

余华创作的《活着》一直高居小说畅销榜前列,原本以为是一本讲述“如何好好活着”的书,翻开却发现,书中的人生全是血泪辛酸。

《活着》的主人公徐福贵本是地主家的独生少爷,优渥的家境让他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。他对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家珍一见钟情,但娶了家珍之后仍然肆意玩乐,最终被人设局骗光家产。所幸妻子不离不弃,他也决定发愤图强,却在为母亲抓药请郎中的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。国共交战时,徐福贵被解放军俘虏,得了返乡费,这才能返回故乡,此时母亲已经病逝,妻子独自将一双子女带大,但女儿却因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。

本以为一家人能过上安稳日子,紧接着运动来了,五岁的儿子因为血型匹配,在给县长夫人输血时抽血过多死在医院,徐福贵却连为儿子报仇都做不到。

后来女儿出嫁,女婿人不错,婚后生活也算幸福,可是女儿却难产去世,没过多久妻子也撒手人寰。女婿拼命工作,在一场工地事故中被砸死,只剩下徐福贵带着外孙生活。结果,为了给孩子改善生活,徐福贵给外孙煮豆子吃,却把外孙撑死,到最后,他的身边只剩一头老牛……

从家境优渥的少爷沦落成国民党壮丁,经历命运的变故、亲人的离散,到最后只有徐福贵一人《活着》,哼唱着“少年去游荡,中年想掘藏,老年做和尚”的歌谣。

主人公的一生实在令人心酸,就连他最后的豁达坦然也让人读来心酸。可是,这本书中人物面对打击时内心的坚强,面对命运时的苦苦挣扎和对于生的追求,却让人久久回味。

生命只有一次,因此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,人生难免会遭遇挫折,没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。痛苦和幸福本就是生活的两个部分,只要活着,是有得失,有苦乐。起起落落,直到生命尽头。

一本书中写尽徐福贵身边亲人的离世,书名却叫《活着》,因为人终究是要活着的,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:“生活其实是没有幸福或不幸的,生命只是活着,静静地活着。”那些坎坷和苦难,要学会静静地接受和面对,才有更多力气去寻找和感受快乐,哪怕快乐只有一闪而过的瞬间。

在充斥着各种压力的现代社会,许多人都在默默忍耐,甚至让自己变得麻木,以免感受太多痛苦。

著名传记作家罗曼·罗兰曾说:“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:一过这个年龄,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;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,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,所做的,所想的,所喜欢的,一天天的重复,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,越来越脱腔走板。”

很多人在这样的重复中浑浑噩噩地生活着,在不懈的努力下,买房、买车、买奢侈品,物质生活不断提升,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荒芜。

甚至很多人一边告诉自己不能荒废余生,一边又用拖延着大把浪费时间。有人说,这是拖延,但其实,这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。无论生命还剩下多久,无论未来有多么不可预测,我们都应该学会过好当下的每一天,认真地活着。

觉得生活没意思,觉得努力没动力,对自己不满意,对现状不满意,却不清楚问题在哪里,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自己的现状。

活着最终是为自己而活,因此想要好好活着,至少要了解自己的状况,以及对未来的打算和心中的愿望,才有可能进行反思和规划。

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少些限制和约束,少些列表式的安排,但有时候学着列一些表格真的能帮我们过得更好。

1.列一个愿望表格

完全随心所欲地写上所有自己想做的事,分成已经完成的、还未完成的。

其中未完成的部分再细分为长期可以实现、短期内可以实现以及不切实际的想象。

这些愿望可能包括“一夜暴富”“要个完美伴侣”之类不太现实的条目,但它会包含更多我们一直以来想去做的事,比如看一次演唱会,去某处旅行等等容易实现的简单愿望。

2.列一个现实表格

按照目前情况如实写上已经拥有的、想要拥有的和已经错过的。

其中我们拥有的包括工作、学历、经历、薪资等等,再将“想拥有的”细分为短期可实现和长期可实现。

最后再认真思考一下错过过是否还能挽回和补救。

3.将两个表格合并。

只有当我们将愿望与现实两张表格合并,才会发现有些愿望是多么不切实际,也会发现其中有一些是可以重合的,比如想拥有一台相机和想去某地旅行拍照,比如想拥有伴侣和想在流星下和爱人一起许愿……

这时我们会发现,将愿望变成现实可能真的没那么难。

此外,我们还会发现,自己之前一直抱怨的生活工作似乎没那么糟,至少我们还拥有很多东西。

也许我们拥有的不多,甚至很少,但什么时候开始改变都不晚,试着做些自己想做的事,让自己实实在在地活着,才能变得更加乐观,也更加坦然淡定。

很多人都说,余华的《活着》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,苦难中的生生不息,对坎坷辛酸的释怀,都让人深思,也让人学会如何“活着”,如何面对人生。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认真对待,推荐这本余华的代表作《活着》。

余华生于1960年,是中国当代先锋作家,创作多部短篇小说以及《在细雨中呼喊》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《兄弟》《第七天》《文城》等长篇小说,另有随笔集、杂文集出版。其中《活着》曾获意大利文学最高奖——格林扎纳·卡佛文学奖,英文版《许三观卖血记》获美国巴恩斯·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。

一本《活着》给每个积极乐观的读者,感悟生的意义,也给每个迷茫彷徨的读者,指引向前的方向,因为每一段人生,都值得活出自己的精彩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