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11月21日傍晚,九华山通慧禅林中,德高望重的仁义师太正跪拜在佛像前诵经,不远处站立的弟子都默不作声,唯恐惊扰师太的修行。
突然,仁义师太睁开了眼睛,目光坚定地看向佛像,似乎在思考什么事情。弟子体贴地走过来,询问的仁义师太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忙。
仁义师太平和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:“还真的有事要请你帮忙。”
“师太您吩咐。”
“我大限将至,从今天起沐浴戒斋,打坐诵经,你们不要来打扰。”
“师太……”
“待我圆寂后,不要火化,将我的身体放入缸中即可。”
从那天起,仁义师太便一直在房间中修行,七天后,弟子们发现,仁义师太已经圆寂。弟子按照仁义师太的要求,小心翼翼地将她放进缸中。
直到三年后,坐缸才被再次打开,可是里面的仁义师太,却让众人都大吃一惊,不仅肉身未腐,还长出了几缕白发,甚至连手上的姿势都发生了变化。
怎么会这样呢?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好奇。
缘起
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,191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。当时中国正值战乱,各地起义纷争不断,百姓民不聊生,祖国大地满目苍夷。
但是姜素敏是幸运的,她的父亲很有能力,在当时那样的年代,也能保一家平安,家中的经济条件也很好。
出生在这样家庭中的姜素敏,从小养尊处优无忧无虑,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好命。
可是纵使父母再疼爱自己的孩子,仍旧拗不过当时社会迂腐恐怖的大环境,受封建思想的影响,当时的社会对女性有着诸多的剥削,“裹脚”便是其中一大陋习。
当时女子四五岁便要“缠足”,目的是为了让其畸形、变小,以达到“三寸金莲”的标准。
虽然“裹脚”的孩子都苦不堪言,但是家长也必须狠心,不然将来还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婚配,而那个年代,婚姻对女子来说意味着一切。
姜素敏勉强学会走路时家人便给她缠了足,那个时候姜素敏太小还不会说话,只知道疼了哭,父母都很心疼,却从来没有想过将布拿下。
起初真的非常的痛苦,但是随着缠、踩的次数增多,她的骨骼也发生了变化,行走起来痛苦便大大地减弱了。
父母将姜素敏视作珍宝,致力于将姜素敏培养成为一名大家闺秀,从小便教习她琴棋书画,还将她送进私塾学习诗词歌赋、四书五经。
但是却并未成为传统意义上的“大家闺秀”,相比于四书五经,姜素敏更喜欢《心经》、《金刚经》这样的佛教用书;相比于捏花刺绣,姜素敏更喜欢偷偷溜到寺庙中去,听和尚诵读讲经。
起初姜素敏父母并没有插手,毕竟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,孩子喜欢到寺庙中去也并不是什么坏事,总比偷鸡摸狗、惹是生非要强。
在父母的默许下,姜素敏得以在寺庙中成长,在寺庙中条件艰苦难以为继时,她还会偷偷接济。
姜素敏似乎与佛堂十分有缘,别人看来晦涩难懂的佛教知识,姜素敏都能很好地理解,甚至可以无师自通。
随着年纪的增长,姜素敏在寺院中待着的时间越来越多,一度有了想要出家的念头。
姜素敏的父母也看出来不对劲,所以开始限制不准姜素敏到寺院中去,还四处积极帮姜素敏找婆家说亲。
那个时候姜素敏不过十五六岁,已经不是小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想法,父母的阻挡让她心中的想法更加坚定。
姜素敏的父母很快为她找好了一个门当户对的亲事,就要将她嫁过去,姜素敏自然不愿意,双方爆发了很严重的争吵。
可是所谓“胳膊永远也拧不过大腿”,最终,姜素敏没能躲过父亲的逼迫和母亲的哀求,嫁给了一个吉林通化的男人。
缘结
对方也算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,姜素敏和他虽然感情不深,但是婚后生活还是相敬如宾的,姜素敏不似平常女子那样拘谨言慎,也不会吃醋拈酸;
她的丈夫也不会一味地要求妻子勤俭持家,就算跟姜素敏结婚了,也并没有给她太多的要求与限制,所以就算结婚到了夫家,姜素敏还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。
出家已然没有了机会,姜素敏便苦心钻研医术。
姜素敏小的时候在寺庙之中除了学习些佛经之外,还会跟寺庙中的师傅学习针灸等中医知识,婚后通过学习中医打发时间,也为她此后济世救人打好了坚定的基础。
时间转瞬即逝,十年一晃而过,姜素敏跟丈夫的相处一直不冷不热,看起来也比较不错,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缺憾,那就是姜素敏始终都没有孩子。
姜素敏倒是不在意,她的丈夫也没有说什么,姜素敏以为就要这样过一辈子了,可突然意外发生了,姜素敏的丈夫因为参加反对专制的游行示威,而被打成重伤,不久便撒手人寰。
此时的姜素敏已经是一个大人了,有了可以自己做选择做决定的资本,世俗上也彻底没有了牵绊,所以早已被掩埋在内心深处的念头重新冒了出来。
于是,1940年,姜素敏抛下了自己的一切,直奔五台山。
在显通寺,姜素敏削发为尼,法号“仁义”,终于完成了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。
出家以后的仁义师太严持戒律,坚持农禅并修,是寺中众人的榜样。
在中国,有一首诗偈是这样说的:“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”
即是说:法师在田中插秧耕作,偶然间参透醒悟,原来“退即是进”,也指“寓禅于农,农中悟禅”。
起初,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,僧人们大多以“乞食”为食,就是所谓的“化斋”,但是这种方式对我国的国情来说并不是十分实用,所以我国便逐渐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方法,那就是僧人们想办法自给自足。
姜素敏出家以后,修习的就是这种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”的修行方式,这种修行方式更辛苦,但是也更纯粹。
不仅如此,修行期间,仁义师太也没有落下自己的医学研究,经常有人来庙中求佛问诊,仁义法师也都悉心帮其查看。
1942年,仁义师太又得到了前往沈阳中医学院钻研医学的机会,在此学习了四年,此时她的医术已经有了极高的造诣。
关于仁义师太看诊,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,那就是仁义师太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一个石磨盘,问诊多年始终带在身边。
石磨盘很大,足足有两百斤重,是她碾制草药的重要工具,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带着。
在她四处游历期间,每到一处,她便会买各种中草药,然后用石磨盘碾碎。
这个石磨盘跟着她走过了不少地方,很多人都觉得奇怪,仁义师太为什么要带着这样一个庞然大物,明明一点也不方便。
也有很多人好心地提醒她:“出门在外,石磨子又笨又重,还是不要带吧。”
而仁义师太并不听,每次都是倔强地摆摆手:“带着,带着。”
“为什么呀?”
“丢在这里闲着多可惜,到了新的地方,就是去买,也不是说买就能马上买得到的。病人,哪里都有,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病,用药,也要根据病情随时调制,没有石磨子,我怎么去制药?”
见劝她不动,又会有人问她:“你又不是缺钱花,就不要那么辛苦了,又是制药,又是看病。”
仁义师太总是爽朗一笑:“看病就是看病,不是为了赚钱。要赚钱,我出家干什么?好人不知病人苦哇,健康才是福份,看到病人痛苦的样子,你心里好受么?”
而且不管病人身患何种病,仁义师太都一视同仁,碰上可能有传染病的人呢,大家都忙着劝仁义师太离他们远一些,没想到一向温和慈善的仁义师太竟然生气起来:“救死扶伤是天经地义的,医生为人治病怎能有所保留?”
仁义师太修行,既是修身,又是修心。
入世
而仁义师太的身上,在国家的号召下,无数青年儿女加入了中国志愿军的队伍,奔赴朝鲜保家卫国,仁义法师也站了出来,响应国家的号召。
仁义师太一身的医术,对战场上的将士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,所以哪怕她是一个行动不便的“小脚女人”,也被一同送到了朝鲜。
战场上,这位昔日养尊处优的大小姐,背着药箱,踩着三寸小脚,穿梭在炮火狼烟之间,跟着战士们一起,住地洞、卧雪地,争分夺秒的抢救伤员。
她是一名特殊军人,手术刀就是她的武器。
有一次,她正在前线为手上的将士止血,忽然一颗子弹飞过来,正好打中了她的左手腕,剧痛让她的手不停地颤抖,可是她仍旧带着一手的血完成了救援。
她在战场上整整待了三年,无数战士在她的手中生还,每每闲时,她便会一遍一遍地诵读大悲咒,为前线拼杀的战士祈福,为死去的将士超度。
抗美援朝结束后,仁义师太又返回了故土,被安排在通化206医院工作,她是一名医生,可是她比所有医生都慈悲;是尼姑,却比所有尼姑都虔诚。
后来,她又先后在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、环城卫生所等地工作过,不管去哪里,她从来都不挑剔,心中只有一个愿望,那就是治病救人。
很多人为了找仁义法师看病,不惜不远万里而来,得知仁义师太换了工作地点,又不辞辛苦地找到仁义师太新的工作地点。
因为她的诊所向来不为盈利,只为帮助病人。
缘灭
1982年,71周岁的仁义师太来到南山寺,重新投入佛门。
游历半生,仁义师太年纪大了,生平行医的过程中,仁义法师也积攒下了不少的钱财,这次她一同带去了九华山,因为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。
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,修复了通慧禅林,在这里设立佛堂,以供信徒参拜。她本人并未一直停留在这里,而是继续四处弘法行医,又先后去了邯郸、石家庄等地。
1995年4月,84周岁的仁义法师似有所感,离开了五台山,重返通慧禅林,此后一直到她圆寂,她始终住在这里。
佛法已经陪伴了她的一生,所以老年得闲,仁义师太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佛前日日诵经,到晚年,更是将其跟“白斋”一起执行,即吃饭不放盐。
一般人根本坚持不了几天,可是仁义师太一做就是几十年。
1995年11月21日这一天,仁义师太将弟子叫到自己的身前,吩咐道:“我要走了,不要火化,要坐缸。”
弟子虽然相信仁义师太一生贡献必定能感动上天,可是还是有些担心:“坐缸有把握吗?要是三年开缸不能成就,反为一缸臭肉恐怕惹人笑话……”
对于僧人圆寂以后,在佛教中有这样一种说法,即将僧人的尸身放进缸中,三年以后看其尸身的状态,如果肉身不腐,便是“肉身菩萨”,至于能否成佛,跟此人的福报有很大关系。
不过仁义师太却很肯定:“我去过兜率天了,我已修成菩萨果位,未来教主弥勒佛封我名号为悦殊菩萨,我去后就照我说的去做吧。”
1995年11月28日晚,仁义师太圆寂,弟子按照她的要求将她放进了缸中,以待三年以后再重新打开。
1999年1月2日,九华山通慧禅林举行了一场庄严的开缸仪式,缸盖打开,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。
只见仁义师太端坐缸内,脸面栩栩如生,甚至头发还长长了一些,牙齿完好,皮肤毛孔清晰,皮肤存有弹性。
随即,弟子们又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检查,发现了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事情,那就是仁义师太身上,所有的女性特征都没有了,已没有男女之分。
同时,她的手部姿势也跟刚刚放进缸内的情形不同,仿佛正在施针一样。
在中国历史上,尼姑修成肉身菩萨的先例,可谓是“凤毛麟角”。
古人常言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,不管仁义师太是否真的修成正果,在信仰者的心中,她都是菩萨的化身。
-完-
声明: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地址:service@shxyo.com
海南人才落户政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