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小鱼奶爸日记原创,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
中国人对“死”很敏感,认为这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,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之间都很忌讳说和“死”有关的事,更多家长甚至不知道有“死亡教育”这回事。
由于家长的顾虑和无知,多数孩子并没有机会了解死亡,这也给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。
不知道死亡的意义,就会漠视生命,甚至变得胆小无助。
养了12年的狗狗死亡,男孩崩溃大哭
近日,一位网友上传了自家养的12年狗狗去世的视频,看到狗狗安详躺在那里,不免令人心中难过。
其中网友儿子的反应最牵动人心,男孩看起来六七岁的样子,看到自家宠物狗安详离开,跪在地上崩溃大哭,嘴里喊着“谁发明的死”。
能看得出来,面对曾经和自己玩耍、陪伴自己的宠物突然离开,男孩真的很难过,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,一边哭一边说“我真的很想你”。
也许对于小男孩来说,狗狗是一个很好的朋友,是除了父母最亲近的“玩伴”。但之所以这么崩溃,除了对狗狗有很深的感情外,更多的是死亡带给他的悲伤和恐惧。
有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“死亡教育”?
江苏常州一所幼儿园让孩子们领养起了自己的皮球虫,并给虫子沾上染料,让虫子的爬行轨迹在纸上留下不一样的美术作品,可突然一位小朋友发现自己的皮球虫死了。
其实,这才是这节课的开始。
原来老师们并不是想让孩子们上美术课,而是想通过皮球虫的死亡对孩子们进行“死亡教育”。
他们先是让孩子们明白皮球虫已经死了,随后又引到人类身上,最后老师带领孩子们为死去的皮球虫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。
很多家长认为让幼儿园的孩子谈论和了解生死太过沉重和残忍,但其实从科学的角度,死亡教育很有必要,现在面对的残忍要比成年后面对的残忍小得多。
甚至可以说,孩子们对死亡教育的需求,比你想象得更早。
生命本来就是值得敬畏和尊重的,但能有几个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呢?
想想那些因为打碎玻璃杯、写不完作业、受了些伤害就要自杀的孩子,如果他们知道生命的难能可贵,还会因为这一点点小事结束自己的生命吗?
另外,孩子不仅需要珍惜自己的生命,同样更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。
未成年人伤人杀人的犯罪,除了家庭和环境的影响,没有接受过“死亡教育”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。
很多孩子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就突然面对身边的死亡时,很容易产生心理创伤,这种创伤将会伴随孩子一生,甚至连孩子自己都不知道存在这种创伤,就像心病一样难以治愈。
了解死亡的意义,孩子才能更好地生活。
如何让孩子敬畏生命、了解死亡?
用客观、具体的事实给孩子讲解:
父母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,花草树木有生命,需要光合作用;小动物们有生命要喝水吃饭;再到人类呼吸、进食、排泄……这些特征是有生命的。
然后再告诉孩子死亡,花草树木无法进行光合作用,根茎不再生长,意味着死亡,同样再由植物到动物身上,没了呼吸、停止思考、不再有生命体征,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,用具体的例子给孩子讲解。
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:
很多家长都忌讳孩子说“死”和因为“死”哭,总觉得这是不吉利的,可恰恰阻碍了孩子表达自己。
面对生命的离开,应该让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和悲伤的情绪表达出来。
父母也不必怕孩子失去亲人难过就掩盖自己的情绪,跟孩子坦诚流露自己的感情,能避免下次生命离开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。
引导孩子走出悲伤:
死亡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永久的离开,孩子也可能很难接受这种现实,长期处于悲伤中对孩子也不是一件好事。
父母可以尝试一些正向的引导,比如告诉孩子死亡不代表永远离开,遗忘才是,只要我们记得他的存在,他就不会离开我们。
引导孩子从悲伤的情绪转为怀念的情绪,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?
写在最后
死亡教育完全可以在死亡事实发生前就进行,而不是让孩子突然面临死亡。从花的凋谢、叶的飘落、自然死亡的小虫中,就能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。
让孩子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,不仅尊重生命,也能使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价值,生的时候光辉而伟大,即便死了也骄傲无悔。